人物生平
1916年,孫敬文出生於河北省鹽山縣韓村鎮(現為黃驊市城關)樓東村。
1931年8月,孫敬文考入滄縣直隸省立第二中學校(1970年定名滄州市第一中學) 。不久,“九·一八”事變爆發,孫敬文立即投入中國共產黨滄州地區黨組織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他努力學習進步書刊,結識了許多共產黨員和進步青年,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啟蒙教育。
1932年10月,孫敬文在河北省立第二中學加入共青團,先後擔任該校的團支部書記和共青團津南特委委員,並在學校創辦《心聲月刊》,經常發表抗日救亡文章。
1934年,孫敬文因為鬧學潮被校方追查,被迫轉到北平,考入私立鏡湖中學,很快找到黨團組織。
1935年12月,孫敬文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孫敬文是“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的組織領導人之一。他參加了黨領導下的“中華民族武裝自衛會”和“北平市學聯”,被選為學聯的領導成員,在“一二·九”運動中擔任總交通。他還是北平市學聯黨的領導核心——學聯黨團的成員之一。
1936年9月,孫敬文擔任中共北平市學委委員。
1937年,“七·七”事變後,他根據黨組織的安排,全力以赴地組織了支援二十九軍抗戰和學聯黨團人員撤退的工作。10月,孫敬文奉命奔赴延安,到中央黨校學習。
1938年2月,孫敬文調入中共中央青委舉辦的安吳堡青訓班工作,先後擔任連指導員、組織科科長和黨總支副書記。後來,他作為西北青年戰地工作團區團長,率領三個分團奔赴晉東南根據地,協助地方開展民眾運動,宣傳抗日統一戰線,發展抗日武裝力量,建立和鞏固抗日民主政權,經受了根據地反掃蕩鬥爭的嚴峻考驗,勝利完成了任務。
1940年12月,在國民黨發動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四川省委遭到嚴重破壞,孫敬文臨危受命,赴四川擔任川康特委委員兼青委書記和上川東特委書記。他以中學教員的身份為掩護,積極重建黨的組織,恢復黨的活動。
1942年6月,孫敬文調入重慶新華日報社,先後擔任報社黨總支書記、營業部主任。針對國民黨軍警憲特的嚴密封鎖,他努力組建報童報丁隊伍,領導營業部全體同志採取多種形式擴大報刊發行。
1946年1月,孫敬文調到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工作。1946年6月,張家口第一次解放,孫敬文同志調任張家口市委民運部長和企業黨委書記。不久,內戰全面爆發,孫敬文同志隨軍撤出張家口,轉戰於冀熱察邊區,任區黨委委員、宣傳部部長。他與區黨委一起發動民眾,實行土地改革,支援解放戰爭。
1948年12月,張家口第二次解放,孫敬文再度進入張家口,先後擔任中共察哈爾省委宣傳部部長,張家口市委書記、市長,察哈爾省委副書記、省政府副主席,參與領導了接管城市、支援平津戰役以及恢復生產等大量工作。
1953年2月,察哈爾省撤消,孫敬文調京工作,先後擔任建築工程部城市建設局局長、國家城市建設總局副局長、城市建設部副部長和建築工程部副部長,是新中國城市規劃和建設事業的開拓者和領導者之一。
1958年10月,孫敬文調任石油工業部副部長,參與組織和領導了大慶石油會戰和原油加工會戰,為實現中國石油自給做出了重要貢獻。
1965年2月,孫敬文調任建築工程部代理部長和黨組書記,隨後又調任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第一副主任、黨組副書記,協助谷牧同志組織三線建設。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孫敬文在受到衝擊、身處逆境的情況下,堅持原則,明辨是非,仗義執言,盡力保護同志,堅持指揮生產。
1969年10月,孫敬文被下放到“五七幹校”勞動,繼續接受審查。
1971年8月,恢復工作後,孫敬文先後擔任天津市生產指揮部副主任、天津市革委會副主任、石油化學工業部副部長和黨的核心小組副組長。在工作中,孫敬文同志無所畏懼地與“四人幫”的倒行逆施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在天津,他不顧江青及其爪牙的干擾和破壞,大膽起用老幹部和技術專家,加強石油化工基地建設和港口、電站、水源和天然氣工程建設,竭盡全力地為天津的發展做了大量基礎工作。
1975年10月,重返石油戰線後,他協助康世恩同志,團結廣大職工,一方面同“四人幫”展開堅決的鬥爭,保護革命同志,一方面衝破“四人幫”破壞國民經濟的重重壓力,積極組織開展遼河及冀中石油會戰,建成了大慶30萬噸合成氨裝置,為中國石油化學工業的發展和原油產量突破一億噸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1976年,粉碎“四人幫”以後,孫敬文堅決貫徹執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擁護中央確定的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決策。
1978年1月,孫敬文與李人俊一起率中華人民共和國石油代表團訪問美國,回國後向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對外開放合作勘探開發海上石油的建議,得到了中央領導同志的充分肯定,從此揭開了中外合作開發中國海上石油資源的序幕,開創了中國石油和石化工業對外開放的新局面。1978年4月,孫敬文就任化學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他團結和帶領廣大職工,整頓企業,深化改革,組織引進了一批國外先進技術和裝置,為發展中國現代化的化學工業和石化工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社會任職
孫敬文是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七屆全國人大常委。
人物評價
在複雜的鬥爭環境中,他表現出不畏艱險、機智靈活的鬥爭藝術和宣傳民眾、組織民眾的領導才幹。